一位65岁的老支书,退休14年后,借贷近30万元打井抗旱。没算过一年3万余元的**账,却认为“给村里兄弟爷们找水,值!”如今,街坊邻居300多亩庄稼长势喜人。他就是宁阳县葛石镇杏山村的任建兴——一位有着30年**龄的老支书。
“多亏建兴打井,要不然今年要绝产了!”8月2日下午,忙着浇地的村民邱克敏激动地说。“以前这片地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,胆儿大的才敢种玉米,也就亩产500斤左右,遇到干旱年景可能颗粒无收。现在这地变成了水浇田,一年可以种两季,产量也能提到千把斤。”“井水可救了村南丘陵上100余户群众的300多亩庄稼。”村支书张昭利说。
杏山村地处葛石镇西北部,全村336户人家,种植着1663亩山岭薄地。这个靠天吃饭的小村,春旱秋涝、时有夏旱、晚秋又旱,特别是今年旱情**重。“村头那口吃水井50年都没枯过,今年已经见底了。”张昭利说。
记者在田间见到了忙碌的任建兴。由于长年操劳,他的腰已明显佝偻,布满老茧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,一双漏脚趾的黄胶鞋格外显眼。
大旱,让和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任建兴心急如焚。“眼看秧苗就要旱死,是真心疼。过去打的30多米深的小井,一天一夜仅能浇上4亩地,根本跟不上趟,村民只有干着急,无论如何不能再等了,今年必须打深井!”
任建兴不是有钱人,甚至算不上富裕,在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房子里,一台电冰箱、褪色的八仙桌椅是能看上眼的家具。再加上家中的10多亩薄地、7头牛,就是全部家当。对他来说,30万元不是小数目。
这些没有打消任建兴打井抽水的念头。
任建兴取出存折上仅有的1.5万块钱,又卖掉家中3头**值钱的黄牛,凑了2.1万元,这些钱还远远不够。“我超龄了,无法从银行**,托人从3家信贷公司贷了16万元。从20多户亲戚邻居那里借来10万元,这才凑够费用。”
村民任元华佩服老支书的干劲,将准备给儿子订婚用的6500元卖牛钱悉数给了任建兴,亲戚街坊也慷慨解囊,**多的3户每家借给他1万元。
http://www.hbzj.51sqw.com/【扫码关注我们】